臺北市文化基地成果展|文化街力,共築新都
時長: 12 天
集合出發: 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-9號
名額: 80/80
※※本系列講座、工作坊活動使用google表單報名,請點選專用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 (請勿點選下方我要報名)
從臺北市街巷間的各個文化基地出發,我們把原本分散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創作者、文化工作者與生活場景,重新放在同一個展場裡,讓他們跨越領域地「碰撞」。在這裡,你會看到文字遇見舞台、建築遇見飲食、歷史遇見當代,讓文化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被理解。
本次展覽以「文化街力,共築新都」為題,不再依行政區或歷史分類,而是以三個文化議題重新組合七座文化基地,帶大家從新的角度閱讀臺北的文化樣貌。我們希望你在展場裡能自然感受到:
【文化不是遙遠艱深的專業名詞,而是你每天的生活、氣味與風景。】
【展覽資訊】
《臺北市文化基地成果展|文化街力,共築新都》
展覽地點:剝皮寮歷史街區173-9號、173-11號
展覽時間:11/19(三) - 11/30 (日) 09:00-12:30,13:30-18:00。
(11/24(一)為休館日、11/30(日)僅開放到中午12:00)
講座&工作坊報名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4大展區 × 7座文化基地 × 4場跨界講座與工作坊
走一趟,你會意外發現:原來臺北巷弄裡的文化,比你以為的更深、更生活、更有趣。
亮點一次看:
✨ 四場超難得講座&工作坊 —— 讓文化人親自告訴你臺北的故事
✨ 七座文化基地首次跨界重組 —— 給你完全不同的看文化方式
✨ 展覽限定的「文化體驗」—— 明信片 × 互動文化路徑
【四場講座&工作坊】所有活動免費報名,11/10起~額滿為止
講座《美食與文學的幸福轉生術 - 紀州庵文學森林 X 北投文物館》
味道,是最直接的文化記憶。從紀州庵的詩與字,到北投文物館的湯與香,本場對談邀請文化場域與餐飲場景對話,談文學如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談一頓飯、一本書、一次散步,如何構成城市的文化體驗。當「吃」與「讀」相遇,我們是否也在創造屬於當代的文化?
時 間:11/22(六)10:30-12:00
場 地:剝皮寮歷史街區173-9號、173-11號
對談人:紀州庵文學森林-館長 封德屏、北投文物館-館長 洪侃
主持人: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 魏兆廷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講座《浪潮最前線的文化創造學 - 萬座曉劇場 X 牯嶺街小劇場 X 渭水驛站》
在城市的每個轉角,都可能是一場文化實驗。從小劇場到街區行動、從表演藝術到公共空間,這些文化實踐者如何持續試驗、挫折再生,推動城市的文化浪潮?牯嶺街小劇場、萬座曉劇場與渭水驛站將共同討論,如何在動盪中「繼續創造」,讓城市保有前進的靈魂。
時 間:11/23(日)10:30-12:00
場 地:剝皮寮歷史街區173-9號、173-11號
對談人:萬座曉劇場-藝術總監 鍾伯淵、牯嶺街小劇場-館長 姚立群、渭水驛站-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陳雅婕
主持人:劇場導演 邱融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講座《知識的邊界,是信念也是一門生意 - 郭怡美書店 X 日星鑄字行》
面對書籍式微、印刷凋零的時代,知識與商業的邊界變得模糊。當理想遇上現實,以文化為核心的經營者,又如何在街區中找到永續的經營之道?本場邀請老字號與新世代文化品牌,分享他們如何在商業市場裡生存、在信念裡成長。
時 間:11/23(日)14:00-15:00
場 地:剝皮寮歷史街區173-9號、173-11號
對談人:郭怡美書店-店長 趙偉仁、日星鑄字行-專案經理 余素慧
主持人:島內散步執行長 邱翊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工作坊《文化路徑設計工作坊|小路走出大文化》
由島內散步團隊帶領,邀請親子、學生及民眾,設計出有主題的文化路徑,讓文化從小開始體驗與創造。
透過「觀察—發想—創造」三步驟,參與者將從展區故事或自身生活經驗出發,找出值得被看見的地方特色與文化線索。帶領設計的老師,將帶領大家學習如何設定主題、命名概念、構思動線,在討論中發想出一條具有主題精神的文化路徑。
最後發表成果,交流不同視角下的「路徑主題提案」。讓參與者體驗從文化感受轉化為創意策路的過程,感受「每一步,都能走出自己的文化」。
時 間:11/23(日)15:30-17:00
場 地:剝皮寮歷史街區173-9號、173-11號
主持人:島內散步導覽員 顏志豪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四大主題展區|讓文化用另一種方式相遇
🔶 主題一:知識與商業發展


【日星鑄字行 × 郭怡美書店】
在數位化的浪潮底下,許多人以為書店會慢慢消失、鉛字會成為博物館裡的展品。但在大稻埕與臺北後車站這兩個懷舊又始終充滿生命力的街區,郭怡美書店與日星鑄字行卻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一個時代的問題:
「當知識不再被紙張限制,我們還需要書店嗎?」
「當印刷不再仰賴鉛字,我們要如何保存記憶?」
走進這個展區,你會看見兩個文化品牌在時代變動中「選擇留下來」的理由——
更多關於他們如何在轉型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也歡迎到講座現場一起聽他們親口分享。
🔶 主題二:前衛批判與實驗精神



【萬座曉劇場 × 牯嶺街小劇場 × 渭水驛站】
這個展區聚集了臺北最敢說、最敢做、也最敢「實驗」的文化場域。他們有的來自劇場、有的來自行動、有的來自思想,但共同的特色是——面對城市的改變,他們從來不選擇沉默。
萬座曉劇場以實驗性創作與在地連結為核心,成為萬華重要的表演能量基地;牯嶺街小劇場以開放自由的舞台精神,陪伴前衛創作者持續探索城市的可能;渭水驛站則延續蔣渭水的精神,把「行動」放回公共討論裡。
走進這個展區,你會看到三種不同的文化實踐方式:有人用舞台拆解現實、有人用街區策展、有人把信念變成行動。而他們碰在一起,形成了一種屬於臺北的前衛能量。
這裡展出的內容只是他們世界的一小部分。但更多關於「為什麼做?」、「怎麼做?」、「做下去的原因是什麼?」都會在講座裡由三位親口訴說。
🔶 主題三:文化轉生術


【北投文物館 × 紀州庵文學森林】
文化不只被保存,也能被「重新生活」出來。在這個展區裡,我們把兩座擁有深厚生活氣息的場域放在一起,讓你看見味道、建築、風景與文字如何在今日再次成為文化的入口。
紀州庵從百年前的日式料亭,轉生為城南重要的文學基地,他們讓文學不再只在紙上,而是融進餐點、走讀與日常的生活肌理。
北投文物館則以百年木造旅館的樣貌,讓建築、山景與懷石料理一起說故事。從展覽到餐桌、從器物到窗景,它讓文化在五感之間重新被體驗。
在這個展區,你會看到文化如何透過味覺、文字與空間不斷滋長、轉化,也會想起那些曾在你生活裡悄悄留下痕跡的文化時刻。而更多關於轉生、記憶與日常的故事,也將在講座中由兩位館長親自分享。
🔶 主題四:我的文化散步路線

每一座城市,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;而我們每天走過的街道、經過的轉角、看到的一扇窗,其實都藏著「文化的線索」。
在文化路徑互動區,我們邀請你暫停腳步,重新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台北。
這裡不是看展品,而是「動手做」——
你會拿起筆、看著線索、想起某段生活記憶,並親自設計一條屬於你的「文化路徑」。
在這個展區裡,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。
讓你重新從最生活的地方出發,發現原來文化,就藏在我們每天走過的小路上。
現場也有限量的七座文化基地明信片,歡迎寄給你最想邀請一起去文化基地走走朋友喔!



主辦單位:臺北市文化局
協力單位:文化部
執行單位: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報名活動請點選專用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tyhA9zMGhCAyDUG1A
(請勿點選下方我要報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