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,一粒粒稻穀沉甸甸地垂下了頭。看著這片準備收割的稻田,彷彿能聞到電鍋裡米飯的香氣。大湖村的孩子真幸福——每天睜開眼就能看到稻浪翻騰的風景。

今天,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「臺灣夢—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」的成果發表會就在這裡舉行。穿著象徵稻田的青綠色衣服,村民與志工們在艷陽下忙進忙出,從南投、高雄、新北來的孩子們,也一起走進田間,體驗「粒粒皆辛苦」的真實滋味。

村長邱木生笑著說:「讓孩子自己下田,才知道一碗飯有多不容易。」一趟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,讓孩子親眼看見土地給予的恩惠,也體會農民平凡卻堅韌的生活。
鹿角蕨的家:「有鹿小院」
除了稻米,大湖村的另一片綠意,藏在「有鹿小院」的溫室裡。
走進小院,迎面而來的是搖著尾巴的白色米克斯犬,接著是一排又一排掛滿鹿角蕨的架子。孩子們興奮地追著問:「這個長得像大象耳朵的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它叫女王?」鹿角蕨垂掛下來的葉子像是在揮手,彷彿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。

經營這裡的羅琨雄大哥,是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理事,也是十年前申請「臺灣夢計畫」的發起人之一。

他笑說:「其實我們家以前是做鐵工的,但是鐵工工作容易受傷,後來看到田尾花市生意好,就轉型做園藝。」接手後他把溫室改名為「有鹿小院」,專門培育鹿角蕨。疫情期間,他親自研究不同品種的栽培方法,失敗過無數次,最後才找到最適合台灣氣候的品種。「大家以為鹿角蕨很貴,其實也有平價又漂亮的,重點是照顧的心。」
如今,羅大哥的鹿角蕨不只在田尾花市受到歡迎,也成了村裡的「綠色教室」,帶領孩子學會欣賞植物的生命力,也學會一份耐心與責任。
福菜香裡的記憶
稻米收成後,秋風起,田裡就換上芥菜的身影。那時的社區裡總飄著鹽漬芥菜的香味。在大湖村,鹽漬芥菜又稱作福菜,是比起酸菜更濃郁的味道。

志工阿嬤舉著她與孩子一起做的福菜罐,笑著分享:「這個煮湯很好吃,只要加一點點,湯就變得很鮮甜!」孩子們學會「試鹹汫」(試鹹淡),從播種、採收、曬乾到裝瓶,每一步都親手完成。

邱村長說,大湖村的根,其實是由閩南人與客家人一起開墾而成。村裡到現在還能聽到阿公阿嬤講客語問好、聊天。這份語言的混融,也成就了大湖村特有的生活風景。
用語言與行動,延續這片土地

活動現場,大學生胡宇亮用流利的客語帶著其他孩子朗讀。他是志工隊長「火哥」的兒子,也是村裡的驕傲。「以前我們都不敢講台語、客語,現在可以教別人,覺得很開心!」他笑著說。雖然已上大學,但只要放假仍會回到社區幫忙,那份自信與歸屬,正是村裡十年耕耘的成果。
除了主辦的大湖社區,來自新北的福成社區則由孩子介紹當地常見動物的生態;南投中崎社區透過竹製樂器共同合奏一首首美妙的樂曲;高雄文賢社區也帶來車鼓陣的精采表演,各地的社區夥伴們帶著各自的在地風景一起響應。


高雄中路社區特別從芭樂樹發想,將廢棄的樹枝再利用,帶著孩子們製作「芭樂樹枝餐具」,質樸可愛;現場還帶來徒手秤重的趣味小遊戲,只見社區大哥大姐輕輕一「踮」,就能準確猜出芭樂的重量,讓現場笑聲不斷。

看著孩子們在田間奔跑、舞台上閃耀,邱木生村長感性地說:「十年前申請計畫時,我連電腦都不太會用,沒想到一轉眼十年過去了。」那時的大湖國小因少子化面臨廢校危機,如今學生人數不減反增,「現在一半的孩子,都是外地家長特地送來的。」他說,這不只是學校,更是整個社區共同的努力。
從志工隊、陪伴活動到農事體驗,臺灣各地的社區夥伴們用語言與行動,一起守護著孩子,也守護這片土地。
下次旅行,來一碗福菜湯吧

收割結束後,大湖村的田裡開始種芥菜與白蘿蔔。秋冬來到大湖,總能看到長輩帶著孩子在田裡拔蘿蔔的身影。若運氣好,或許還能被邀請喝一碗熱呼呼的福菜湯——那是土地的味道,也是人情的溫度。
若想帶點紀念品回家,不妨預約植栽體驗,挑一盆自己種的鹿角蕨。回程經過北斗,還能順路買份高麗菜飯,在高鐵上邊吃邊回味這趟「稻浪小旅行」。

大湖村不是熱門景點,但它有最真實的風景。有稻香、有笑聲、有孩子在土地上長大的故事。